戰爭.jpg

以巴戰爭、敘利亞內戰、中非政爭…...世界各國在近期都傳出戰火衝突的消息,媒體上不斷出現的血腥以及人民痛哭的畫面,讓人忍不住想問:到底為什麼人類要戰爭?

路透社-近日,在英國里茲都會大學擔任心理學資深講師的泰勒教授(Dr Steve Taylor)就在《衛報》上發表他的看法,從他的觀點與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戰爭其實有正面心理效用,**對許多貧困受壓迫的人們來說,戰爭給了他們凝聚力,更是他們心理上的宣洩出口。**以下篇幅皆由泰勒教授自述角度書寫。

戰爭提供凝聚力

對英國民眾來說,這一周的意義在於距今100年前,英國人正式踏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,就近期世界動態來看,全球許多國家也正陷入戰火肆虐的情勢,此時或許正是拋出最近大家都在問的問題──「為什麼人類會不停戰爭」的好時機。

大多時候,戰爭會發生都是因為政府主導的關係,而不是人民去發起;再來,絕大多數的戰爭會出現,都跟爭奪資源和土地,或是政府想擴大權力有關,但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歷史時,最讓人驚訝的,莫過於許多人是相當願意參戰,或是樂意支持國家打仗的。

1914年8月,當大不列顛共和國參戰的時候,當時有許多民眾站在白金漢宮外夾道歡呼,這樣熱烈歡慶的情緒感染整個歐洲。至於德國民眾對戰爭的反應,歷史學家布洛克(Alan Bullock)就曾描述到:「一股無可比擬的國家共體感,只要有經歷過的人都忘不了,那是一股沸騰的愛國情緒。」

軍事迷正在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場面。 路透社

跳脫枯燥的日常

早年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(William James)曾談到,戰爭會那麼普遍是因為它帶有正面的心理效果,人們因為戰爭威脅而出現連結在一起的心理感受,戰爭讓人牽連在一起。換句話說,不只是真正在前線打仗的士兵涉入戰爭,而是整個國家的每一份子都參戰了。

藉由共有的國家目標,人們產生凝聚力,同時也讓每一位國民(不只是士兵)的行為舉止都開始以「為國為民、為大局著想」來行動。

戰爭提供意義和目的,讓人跳脫日常生活的無趣和單調,戰爭也讓種種可貴的人性,像是勇氣、無私奉獻等有了展現的機會,這些人性在平時生活中是難以發覺的。

浪漫冒險

這樣看下來似乎是在說明一件事情,那就是人類喜歡戰爭是因為人類很「享受」這件事情。

心理學家詹姆士所提的觀點,恰好就能解釋近期英國年輕人自願到敘利亞參戰的心理,他們一方面認為和穆斯林夥伴參戰是為了正義而戰,另方面也希望在這樣的行動中找到生存的意義,就如同詹姆士所描述的那樣──戰爭帶來凝聚力和榮譽心這種帶有浪漫冒險色彩的感受,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往往能比待在家鄉更容易感受到。

德國的歷史學家扮成了拿破崙的樣子,復刻當年戰爭景況。

戰爭讓你活著有意義

詹姆士想討論的是,人類需要一個能和戰爭同樣提供正面效果的活動,但卻不要帶有毀滅衝擊在其中,也就是他所說的「和戰爭有同等道德價值」(the moral equivalent of war)的活動。換句話說,

<aside> 💡 我們必須找出替代方案,一種能讓人類感到活著、有歸屬感、生命有意義的活動。

</aside>

貧困人民的出口